子贡、宰予等门徒在老师过世后,准备将老师打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“圣人”。在他们的造神计划中,势必要美化老师的形象。假如孔子的身高的确超过了两米,这两名弟子为何会忽略这个能让老师形象更高大的特征呢?
显然这是不可思议的。
唯一能解释得通的,就是孔子根本不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,是身高九尺的“东周小巨人”。
那么,“身高九尺六寸”这一信息,是谁伪造出来的呢?
可能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子贡等人,但当时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流传出来,可见子贡等人作为圣人门生,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还是有的。
孔子的身高被拉长,应该是圣人过世几百年后的事。从《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》这部史学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,汉代的儒生已不再有诚实这项美德,他们根本不会对说出来的话负责任,夸大其词成了普遍现象。
“孔子母徵在游于大泽之陂,睡,梦黑帝使请己。往,梦交,语曰:‘汝乳必于空桑之中。’觉则若感,生丘于空桑。他们说他的头像屋宇之反,中低而四方高。身长九尺六寸,人皆称他为长人。”
“孔子母徵在游于大泽之陂,睡,梦黑帝使请己。往,梦交,语曰:‘汝乳必于空桑之中。’觉则若感,生丘于空桑。他们说他的头像屋宇之反,中低而四方高。身长九尺六寸,人皆称他为长人。”
从这段杜撰出来的文字中,我们能看到非常浓厚的方士文化痕迹。
显然,这些都是汉初儒生的异想天开之作。司马迁先生是个严谨的史官,所以他自不可能把孔母与“黑帝”之间不清不楚地勾当写进史料。不过,司马迁却仍沿用了里面关于孔子身高的说法。就这样,儒生们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,化身为史料中的正言。
更夸张的远不止此,我们且来看看孔府里收录的一份材料:“先圣身长九尺六寸,腰大十围”。这里面的“围”,是怎样的计量单位呢?《辞海》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:“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,即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。亦指两臂合抱的长度。”
显然,“两臂合抱”在形容腰围时是不适用的,所以这里的“围”应该是“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”。笔者的手掌属平均水平,合指之围的长度大约为三十五公分,就算古代男人普遍身量短小手指短粗,起码也有三十公分。所以,“十围”所指代的含义,至少有三米!
三米多的腰围,难道孔圣是日本相扑运动员的始祖?结合他两米多高的身高,其体重岂不是早已超过三百公斤?虽说文章始终在质疑“九尺六寸”这一点,但笔者也不能排除孔子真的形象高大的可能。但以当时男人的普遍身高来说,孔子拥有221公分的身高显然可能性较低。
其实,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,真正具备道德修养的孔子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和长相,而看重品行方面的修为。偏偏那些后世儒生夸大其词,刻意美化先圣的外在形象,把好端端的小老头塑造成两米高水桶腰的怪物。
参考资料:
【《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》、《孔子世家》、《辞海》】
收藏
举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