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育焦虑弥漫的今天,家长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:为什么孩子刷了无数题,却依然学不懂概念?为什么课堂上明明听懂了,换道题就不会?当大部分教育产品还在 “知识点灌输”的赛道上内卷时,洋葱学园早已另辟蹊径,在学习体验上大下功夫。
先懂孩子,再教知识
洋葱学园的课程研发团队有个有趣的自嘲:“我们既是教研团队,也是儿童剧编剧。”在他们眼里,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好奇心的 “探索者”,而非被动装知识的 “容器”。
比如高中数学讲函数概念时,没有直接甩公式,而是从 “映射” 这个底层概念切入,用生活中 “快递单号与包裹”的对应关系打比方,让抽象概念变成孩子能触摸的 “具体场景”。
这种 “先懂孩子再懂知识” 的理念,源自团队 200 多人、超 8 亿元的教研投入 —— 每节 5-8 分钟的课程,平均研发周期长达 2 个月,成本超过 10 万元。难怪有家长感叹:“孩子说洋葱的老师像朋友,讲的话能钻进心里。”
传统教学常把 “全等三角形” 当标签刷题,但洋葱会拆穿题目背后的 “思维诡计”:同样是考全等,有的题考 “转化思想”,有的考 “数形结合”,看似同类题,实则考察不同的思维路径。为了帮孩子看透这层本质,洋葱的教研团队会在内部追问五个 “为什么”:“为什么这道题要这样构造辅助线?”“为什么这个条件是突破口?” 这种 “刨根问底” 的教研,让课程内容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,而是一张 “思维地图”,从初中函数的分类讨论,到高中新定义题型的解法归纳,孩子跟着走一遍,就能学会 “面对陌生问题先拆解、再联想、后验证”的完整思维流程。
展开全文
在洋葱学园的产品逻辑里,“成绩提升” 只是副产品,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孩子 “自主学习的底层能力”。这体现在课程的每个细节:小学的 “思维培优” 板块,用 “数独游戏”“图形推理” 培养逻辑思维,不直接教奥数却胜在思维训练;初中的 “新中考培优” 按地区定制内容,既有基础巩固,又有 “跨学科实践” 等新题型探索;高中的 “一轮 / 二轮培优” 更是直击高考核心,连 “新定义题型” 这种压轴难题都拆解成清晰的思维步骤。
100%动画微课,越学越聪明
当听说洋葱的课程是 “动画为主” 时,不少家长心里打鼓:“会不会像看动画片一样,看完啥也没记住?” 但体验过的孩子却给出反套路答案:“比游戏更有成就感,因为我能自己想明白问题!” 这背后,藏着洋葱对 “学习体验” 的深度解构。
在洋葱的课堂里,数学不再是枯燥的公式,而是 “超市购物的折扣计算”“游乐场摩天轮的周期运动”;地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气候类型,而是 “跟着动画角色穿越赤道,观察太阳直射点如何改变四季”。
这种情景化设计,让抽象知识变成孩子能参与、能感知的 “真实事件”。比如讲解 “地轴倾斜导致四季变化” 时,动画会模拟地球公转轨迹,让孩子亲手拖动滑块调整地轴角度,直观看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效果。有家长记录孩子的学习状态:“本来喊他吃饭,结果他说‘等我看完这节火山喷发的动画’,主动学习的样子太难得!”
除此以外,洋葱的 “互动密度” 堪称 “防走神神器”。平均每节课程设置 10-15 个互动点:可能是拖曳图形拼出全等三角形,可能是滑动滑块观察函数图像变化,甚至是在 “剧情关键节点” 选择解题思路,答错了会有幽默提示,答对了能解锁 “成就勋章”。这种 任务驱动的设计,让孩子从被动观看变成主动闯关。有孩子反馈说说:“洋葱像个会讲课的好朋友,比我妈还懂我哪里卡住了。”
如果说传统教育是 “用汗水换分数”,洋葱学园则在证明:科学的学习方法,能让孩子 “越学越聪明”。从 1 万多节精心打磨的数字课程,到 5000 亿条学习互动数据沉淀,这个被 1.1 亿孩子选择的教育工具,正在用技术和匠心打破 “学习 = 痛苦” 的刻板印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